6月11日,黔南州福泉市仙桥乡“村小二”农产品集中销售会在大花水村干底山组开幕,村民组老组长雷光荣搬来铁笼,里面的6只土鸡扑棱着翅膀,“咯咯”声清脆响亮。
清晨7点半,第一位顾客走进摊位。
“老雷,来两只土鸡,上次买的家里人都说味道好!” 一听这话,雷光荣笑得合不拢嘴,麻利地抄起秤杆称重后,仔细捆扎递给顾客。“自家养的,喂包谷,是要好吃点!”
抬眼望去,仙桥乡各村的“村小二”陆续带着农货到来,小黄姜、火蒜、土鸡蛋、红米、菜籽油等农特产品整齐陈列,市场内吆喝声此起彼伏,人潮涌动。
“枇杷怎么卖?”一名五十多岁的阿姨蹲在枇杷筐前问。“3块一斤,刚从我家树上摘的!”仙桥村“村小二”徐本成拿起一个枇杷掰开展示,引来村民围观购买。不一会儿,两筐枇杷就卖出去大半。
看着枇杷摊围满人群,王卡村“村小二”王会英也不甘落后:“王卡新洋芋!刚刚挖出来!品相好,口感好,一斤只要一块五了!”伴随着吆喝声,几家超市与他达成了3000斤的销售订单。
“‘村小二’卖力吆喝,除了自家的农产品,还有在各村收来的土特产。”仙桥乡党委委员陈浩然介绍。近年来,仙桥乡采取“抓两头、带中间”联农带农模式,引导全乡农户积极发展“小种植、小养殖、小加工、小手工、小商贸”五小经济,推动太子参、辣椒、土豆和各类蔬菜等特色种植业,以及豆制品、蜡染、刺绣、腊肉等农特产品加工业。
产业选准后,新的问题接踵而至。“王卡村的小黄姜、红蒜、苗药酒,大花水村的红米、辣椒,月塘村的太子参都是好东西,可换不成钱,就等于白说。”村民皮远华无奈地抱怨。由于销路狭窄,大家只能依靠赶集销售,导致价格被压得很低。
如何将这些农产品以更高的价格、更快的速度推向市场?仙桥乡党委书记黄丹给出答案——党员干部要做农户的“卖货小二”、市民的“送货小二”、超市的“供货小二”,帮助农户解决不好卖、卖不好难题,治疗市民买不到、不好买痛点。
于是,仙桥乡采取“公司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整合全乡四个村的资源,量身打造“村小二”直销运营平台,与市内多家商超达成合作开设专柜。同时,选取乡村干部、村民组长、合作社成员为“村小二”,负责帮助群众收货、卖货、送货,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。
“过去不知道种什么,种了卖不出去也只有自己担着,现在所有农产品都可以由‘村小二’统购统销,他们还时常给我们提供信息,告诉我们哪些农产品市场需求大,哪些品种更适合种植。”看着田间地头的“土货”变成了城里商超的“抢手货”,村民罗发林满脸欣慰。
除了线下平台外,仙桥乡还同步开通了抖音商城等线上平台,通过平台直销以及定点销售等多元化方式拓宽销售渠道,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。
“村里原生态的农产品是城里人追求的健康绿色食品,把它们带到城镇销售,既能满足市民需求,又能帮农户增收,一举两得。”福惠超市董事长舒建说。
“村小二”模式运营近1个月,月塘村党总支委员、“村小二”罗云满信心加倍:“老百姓不担心东西卖不出去,积极性高涨,我们村今年酿的苗酒、种的土豆、小黄姜都比去年多,收入肯定也能比往年好!”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齐 牟元媛
编辑 张良胜
二审 孙 蕙
三审 陈诗宗